• 襄阳市东津新区东津大道6号
  • 工作日:0710-3513238
  • 节假日:17396182572
  • 招生就业:0710-3622593
  •         受理时间:8:30-11:30                         14:30-17:00

【媒体聚焦】产教融合培养“大国工匠”,让企业“用得上、离不开”——职业教育促发展的襄阳实践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襄阳晚报        发布时间: 2025-04-14        文章阅读:0



微信图片_20250416155547.jpg


□全媒体记者周锴 张丽 王世翠 余子威 通讯员陈建波 张宗文 陈俊丹 荣芷颖 文/摄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襄阳市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职业教育“双优”创建、产教融合等为抓手,持续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湖北“支点建设”,为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教育力量。职业院校深入地方企业,对照企业重大技术攻关和技能人才需求,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离不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职业院校就培养什么人才!近年来,5所在襄高校和19所中等职业学校深入贯彻实施湖北省和襄阳市“十四五”规划,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襄阳市“144”现代产业集群,立足学校实际,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布局。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襄阳市60岁以上人口为108.89万人,占总人口的20.70%。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决定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的潜力,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

“围绕高素质劳动者培养需求,我们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副校长汪波表示,近年来,学校按照“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原则,改造传统专业,积极申报新工科、新文科专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目前,湖北文理学院开设本科专业60个,聚焦襄阳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数字产业等领域,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新能源)等专业,同时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重点建设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为积极适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人口老龄化服务需求,近两年新增了跨境电子商务、小学教育、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养老服务管理、智能交互设计、智能车辆工程、智能建造8个本科专业。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和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3所高职院校,坚持“对接产业设专业、适应需求调专业、服务发展建专业”的思路,建立“撤、并、转、增”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面向智能化、现代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共设有11个专业大类73个专业。

从襄阳市产业发展结构看,全市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紧密,专业结构设置较为合理,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为市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生产线进校园破解技能转化难题

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设有3000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该基地由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和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美利信)共同建设。这里既是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学生实训场所,又是美利信的生产车间。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来料加工、设备调试等生产任务。

3月13日上午9点半,记者跟随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实训中心主任廖建走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精密车间,全自动化数控机床正在运行,来自美利信的技术骨干与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的老师共同开展教学。

“要解决这件结构外壳边缘的毛刺问题,需要优化工艺参数。”在数控机床旁,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智能制造学院学生胡长沛和陈坤正在接受数控加工实操指导。美利信技术部项目经理蔡文静手持一件车载结构外壳,为他们详细讲解加工要点和注意事项。

“这种结构件只要表面有小瑕疵,就要优化工艺参数。”生产部部长魏昆告诉记者,不同产品对应不同工艺,需要根据产品特点持续优化。

“企业把生产车间搬到学校,学生在这里实训,毕业后能快速融入企业生产环境。”廖建说。

廖建和美利信技术中心部长危伟同是襄阳市“隆中名匠”、“湖北省技能大师”、湖北省“荆楚工匠”,他们领衔的工作室就设在实训基地。近两年,工作室承担技术攻关任务,取得的几项技术革新成果直接带动企业订单产值超4亿元。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师资由美利信的技术骨干和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的教师组成。

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将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称为“三转四像”:校长围绕厂长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

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不仅引入美利信等企业把生产线搬进校园,还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学实践区”,比如,在迪明通公司等合作企业车间划定“教学工位”,配备教学设备与安全监控系统,实现“教室与车间一体、学生与员工同标”。

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紧扣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构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岗位能力递进培养、全流程管理保障等举措,有效破解传统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技能与岗位错位”的难题,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职业教育改革经验。

近年来,从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走出了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毕业生王欣琦获“荆楚工匠”称号,并在湖北省“工友杯”首届“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中摘得“十大绝活”桂冠,目前担任五七一三工厂航空产品制造事业部研制班班组长。毕业生潘志强作为人社部“技能雏鹰”奖学金获得者,多次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摘金夺银。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12届毕业生刘强凭借精湛技艺,能将工件打磨精度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同时,他的操作效率是其他人的三倍。

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他进入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模具钳工。他曾荣获湖北省技术能手、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装配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社三方联动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通过开设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等合作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使学生能力更契合企业发展需求。

据统计,近年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就为东风公司、航天四十二所、航宇公司、金鹰重工、襄轴等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留襄就业比例接近60%。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毕业生陈国栋动手能力强,对汽车机械构造兴趣浓厚。“如今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我对这一领域充满热情。”陈国栋说。他2022年入职比亚迪襄阳工厂,现已成为比亚迪襄阳工厂的技术骨干。经校企联合培养,该校近30名学生已成长为比亚迪各业务部门的技术骨干与班组长。除比亚迪外,毕业生们在东风汽车、岚图等汽车企业崭露头角,逐步成为企业骨干技术人员。

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依托“汉江流域高技能人才技工教育联盟”,在深化政校企合作中发挥示范作用,致力于打造技能人才高地。学院与华侨城、襄阳牛肉面协会、东风岚图、华为等共建5个产业学院;与玛尔帕斯、新华光、博亚精工等企业共建4个订单班;与新华光、江山重工、华为、比亚迪襄阳工厂等60余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为地方经济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学生就业率超95%,其中本地就业率达75%以上。








上一篇:【媒体聚焦】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入学—实训—就业”贯通人才培养链条

下一篇:【媒体聚焦】入学即入企 毕业就上岗 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三双育人”助力学子“丝滑”就业